受訪專家: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應用心理系教授 湯永隆
本報特約記者 莫雁麟
你是否常為未知的結果感到焦慮?是否總感到煩心事在腦海里揮之不去?出現(xiàn)壞情緒時是否又會抱怨不停?如果以上三點接連中招,就要多加注意了,因為一項發(fā)表在英國《衰老神經生物學》雜志上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表現(xiàn)不僅會影響自己和周圍人的心情,還與加速大腦衰老有關。
該研究共納入78名50歲以上的參與者。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人員通過多種量表評估參與者的認知功能、抑郁狀態(tài)等,并通過影像工具估算大腦年齡。結果顯示,經常焦慮、害怕可能出現(xiàn)的壞結果,以及對已經發(fā)生的事或體驗到的負面情緒進行反復思考,在腦海中不斷“咀嚼回味”,會加速大腦衰老,而表達抑制的情緒調節(jié)策略,即個體有意識地抑制情緒表達,簡單來說就是少抱怨,能夠延緩大腦衰老。
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應用心理系教授湯永隆接受《生命時報》記者采訪時指出,從生理機制看,過度焦慮時,身體的應激反應增強,包括慢性炎癥增加、下丘腦-垂體-腎上腺皮質活動增強以及自主神經反應過度等,這些生理變化都可能影響神經細胞的正常功能和代謝,長期積累會損害大腦功能。還有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焦慮可能會影響大腦中與記憶相關的β淀粉樣蛋白代謝,進而加速大腦衰老。從認知資源分配的角度分析,如果將大量的認知和情感資源投入到消極的思維過程中,會使大腦無法充分發(fā)揮其在注意、記憶等其他必要認知任務中的作用,長期如此,可能加速大腦老化。
既然不能將壞情緒憋在心里反復琢磨,那么抱怨出來是不是就好了呢?事實可能并非如此。上述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想減緩大腦衰老,需要抑制對消極情緒的表達。對此,湯永隆表示,少抱怨這種簡單的情緒調節(jié)策略對老人來說可能更加適用。因為與其他策略相比,少抱怨消耗的認知資源更少,避免了因策略使用不當導致的情緒問題加重,老人更易實施。另外,少抱怨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大腦前額葉區(qū)域的功能,可能有助老人更好地應對情緒,避免抑郁情緒惡化。
湯永隆表示,有研究表明,少抱怨與前腦島、背內側前額葉皮質和背側前扣帶回的體積存在正相關,這意味著這種策略是通過影響大腦結構來調節(jié)情緒,在一定程度上對大腦功能有積極作用,從而平衡衰老帶來的腦區(qū)萎縮效應。反之,過多的抱怨可能會使個體持續(xù)關注負面事件和負面情緒,進一步激活大腦中杏仁核等相關區(qū)域,導致消極的情緒體驗更加強烈,陷入惡性循環(huán)。此外,過度抱怨還可能引起他人的反感或回避,影響人際關系,進一步加重負面情緒和心理負擔。
湯永隆建議,老人在處理消極情緒時,不僅要避免把情緒悶在心里,沉溺于負面思考,也要避免反復抱怨,可以學習以下策略。
首先,老人應認識到少抱怨并非壓抑情緒,而是在適當場合合理控制情緒表達。在社交場合中,如遇到不如意的事,不要立刻大發(fā)雷霆,可以通過深呼吸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表情、肢體動作和言辭。事后,也要注意適時釋放情緒,可在私人空間適度表達自己的感受,避免陷入內耗。
其次,老人可以通過培養(yǎng)書法、攝影等興趣愛好來轉移注意力,減少消極思考的時間,同時還能讓大腦專注于積極的創(chuàng)作過程,使大腦保持活躍。
第三,老人可嘗試每天進行15~20分鐘的正念冥想,降低焦慮水平,增強心理韌性。正念冥想能幫助老人覺察到自己的思維和情緒,當消極想法出現(xiàn)時,不做評判地觀察和接納它們,然后慢慢將注意力拉回到當下,能減少對未來的擔憂和對過去的沉溺。長期堅持可改善大腦功能,提升情緒調節(jié)能力。
需要注意的是,老人應結合自身情況,保持開放心態(tài),多做嘗試和觀察,找出適合自己的心理調節(jié)方法?!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