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03-09 農歷甲辰年 正月廿九
幸福晚年重在平衡心態(tài)

受訪專家:

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熊慧

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教授 唐丹

中國心理衛(wèi)生協(xié)會會員、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蘇潔

本報記者 鐘財芬

老年階段是人生長卷中的關鍵篇章,“成為老人”并非一蹴而就,是在周圍環(huán)境變遷與個體經歷交織下,漸進調適的過程。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熊慧與碩士研究生陳雨彤發(fā)表在《新聞與寫作》雜志的一篇學術論文,通過對一位老人長達17年發(fā)表的6000多篇互聯(lián)網日記進行分析,揭示了當人邁入老年時可能面臨的四種狀態(tài)。這些狀態(tài)具有很強的普適性,在絕大多數(shù)老人身上都有所體現(xiàn),或同時并存或前后交織,共同勾勒出老年階段復雜而真實的生活體驗。

被邊緣化型:多走出去

熊慧接受《生命時報》記者采訪時介紹,老人被邊緣化的體驗,往往伴隨社會活動減少。人從成長走向獨立,是一個社會化過程,當退休或停止工作時,便面臨社會退出,老人將告別熟悉的工作環(huán)境和同事關系,從工作中獲得的價值感和成就感也隨之消失。

家庭角色的轉變則加劇了這種被邊緣化的感覺。從常規(guī)結婚生育年齡推算,老人退休時,子女往往已進入大學或參加工作,開始獨立生活。老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因此發(fā)生變化,從子女照顧者轉變?yōu)橄鄬Κ毩⒌膫€體。尤其是異地工作者增多,出現(xiàn)大量空巢家庭,老人與子女見面時間減少。這種社會角色的中斷和家庭關系的變化,讓老人突然多出大量空閑時間,原本親密的人際互動逐漸減少,關系網絡開始斷裂,被邊緣化的感覺便慢慢出現(xiàn)。

中國心理衛(wèi)生協(xié)會會員、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蘇潔表示,被邊緣化的老人往往會感到失落和孤獨,這種心理狀態(tài)可能導致抑郁、焦慮等心理問題,誘發(fā)失眠、多坐少動等生理或行為反應,從而影響身體健康。為了擺脫被邊緣化的困境,老人要主動走出去,融入群體,多參與社區(qū)活動,不僅能激發(fā)興趣,還能增強社交互動、結識新朋友。另外,可以學習新技能,比如參加學習班、老年大學,在充實生活的同時,提升自我認同感與自信心。

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唐丹提醒,在主動學習新技術、嘗試新活動的過程中,老人也要調整對自身的期待,不要用中青年時期的能力和對社會的掌控力來要求自己,只要堅持多學習,就比昨天的自己更進步。

被剝奪型:適當抽身

熊慧表示,被剝奪狀態(tài)往往在家庭結構發(fā)生變化時出現(xiàn)。

當子女有了孩子,不少老人開始承擔照顧孫輩的責任,私人時間和自主決策權在一定程度上讓渡給了家庭需求。老人的生活圍繞孫輩的學習和生活展開,每天大部分時間被接送孩子、做飯、買菜等占據(jù),難以自由安排時間。若照顧孫輩的同時和子女居住在一起,子女還可能干預甚至替老人做決定,限制了老人按自身意愿生活的權利。這種被剝奪感,不僅會帶來身體上的疲憊,更在心理層面讓老人感到不自由。如果老人堅持自己的想法,還可能導致家庭關系緊張。在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,父母對子女的無私奉獻被視為美德,但過度付出顯然加劇了老一輩的身心負擔。

隔代照護的問題需要從多元視角看待。唐丹認為,有的父母其實非常享受帶孫輩的過程,能從中獲得樂趣和被需要感。研究也表明,適度參與照顧孫輩對老人的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。然而,照顧的頻率和強度要合理規(guī)劃。如果過度承擔照顧角色,老人可能會感到疲憊或壓抑。因此,不應將自身完全置于家庭的從屬地位,要正視并主動向子女表達感受和需求,明確彼此的期望和界限。同時,學會為自己而活,適當抽身做想做的事。

能力衰退型:學會接納

能力衰退的體驗貫穿整個老年階段,熊慧表示,它既可能是體能下降、記憶力減退、慢病增多、眼花耳鳴等客觀表現(xiàn),也可能來自他人看法內化后的主觀認識。比如,子女出于關心,可能會不斷提醒老人年紀大了,不要再做某些事情,或采取一些措施減輕老人的負擔,如請鐘點工做飯、打掃衛(wèi)生。這些做法雖然是出于關心和愛護,但可能讓老人覺得自己的能力被否定,產生“我老了”的自我判斷。由此,老人可能把生活中的一些小失誤,如買錯東西、忘帶鑰匙等歸結為年紀大了、體力腦力不行了,從而加劇挫敗感。即便老人實際上有足夠的自理能力,也可能會因為這種主觀認識而陷入老化焦慮。

唐丹表示,不僅是老年人,所有人都應意識到,衰老是無法避免的自然規(guī)律,是一個漸進過程,正確認識、合理應對才能避免焦慮。對于能力已經衰退的老人,可以了解并引入適老化設備。例如,忘帶鑰匙的問題能通過安裝智能指紋鎖解決;聽力下降建議佩戴助聽器;視力減退則可佩戴眼鏡或改善家庭照明。對于準老人或中年人來說,一方面,要從心態(tài)上接納已經或即將到來的衰老,關注自己依然擁有的能力,而非過分糾結失去的部分。另一方面,采取一些積極措施提高身體機能、保持內在活力,如合理飲食、適量運動、充足睡眠,同時注意定期體檢,以及時發(fā)現(xiàn)和治療疾病。

心態(tài)平和型:肯定自身

與前面三種狀態(tài)相比,心態(tài)平和更趨于正向。這類老人表現(xiàn)為能較好地控制不確定感,對即將發(fā)生的事情沒有過多的不安和恐懼。

通常而言,社會經濟地位較高、收入穩(wěn)定、有可觀養(yǎng)老金和退休金的老人,能更從容地面對生活。此外,教育程度高、在以往工作中接觸過數(shù)字技術的老人,更容易融入數(shù)字世界,豐富的生活閱歷也讓他們能以平和的心態(tài)看待生活起伏。不過熊慧提醒,有時候心態(tài)平和其實是社會強加給老人的一種期許,認為老人遍經世事,就應該看淡和接受一切。但實際上,老人也面臨各種生活挑戰(zhàn),同樣有鬧情緒的時刻。

唐丹認為,老年人要意識到,真正的“心態(tài)平和”并非源于外界期待,而是取決于自身是否感到快樂、能否與外界保持平衡和自洽。無論是在家里“躺平”、保持現(xiàn)狀,還是選擇學習新技能、外出探索,只要內心滿足,就是值得保持的狀態(tài)。如果對現(xiàn)狀感到不滿,也可以通過社交活動、改變自身心態(tài)等方式,重新發(fā)現(xiàn)生活中的積極面。最重要的是,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狀態(tài)。本身心態(tài)就比較平和的老人,則可以繼續(xù)享受當下,保持持續(xù)的社會參與,充分體味生活的樂趣與意義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老年生活具有一定的復雜性,這四種狀態(tài)并非孤立存在,可能在不同時期相互交叉。除了老人自身要學會甄別和應對外,周圍的人和環(huán)境也起著重要作用。子女無論是否在老人身邊,都應增加與他們的互動,關心并陪伴其體檢、就醫(yī),必要時幫忙引入適老裝置和設備;在老人照顧孫輩時,要了解其心理需求及身體承受能力,合理安排,確保給他們留出屬于自己的時間。周圍人切忌反復強化“老了就不行了”的刻板印象,應幫助老人樹立正確的老化觀念,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和信任。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