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訪專家:北京安定醫(yī)院抑郁癥治療中心十二病區(qū)主任、主任醫(yī)師 史曉寧 □護士長 趙金龍
本報記者 張 健
說起抑郁病房,你的腦海中會浮現(xiàn)怎樣的畫面,是昏暗、寂靜,還是哭泣、混亂?作為一種常見精神障礙,抑郁癥造成的情緒持續(xù)低落困擾著不少患者。當患者企圖用自殺實現(xiàn)“解脫”、家人的精力有限無法看護時,住院治療至關重要。但在不少人談“精神病院”色變的同時,想入院的人卻很難“如愿”。為了解抑郁病房的實際情況,《生命時報》記者實地探訪了北京安定醫(yī)院抑郁癥治療中心。
病房色彩豐富、灑滿陽光
早8點,記者來到中心的十二病區(qū),跟隨護士長趙金龍進入男性病房,這里沒有眼神空洞的患者,更沒有板著臉的醫(yī)護,一切都和記者想象中不一樣。在這個病區(qū),病房分布在走廊兩側,47張床位已是滿員狀態(tài),大多是學生、上班族等年輕人,也有老年人。他們有的在走廊散步,有的蜷在沙發(fā)上打瞌睡,有的正跟在護士身后要去做治療……每個人都自在地活動著。
不同于普通病房的“白”,這里的顏色十分豐富,墻體是天藍色,床頭柜是深藍色,被套和床單是米黃色,一些桌椅是橙色,但不會有強烈的視覺沖擊。趙金龍解釋道,這些都是“療愈”色彩,有助患者調節(jié)情緒。藍色給人寧靜、清新感,有明顯的鎮(zhèn)靜作用;橙色讓人覺得暖融融的,能消除沉悶。每個房間都有大開窗,陽光照射進來,幾乎灑滿了整個房間,讓身處其中的記者感覺明亮、輕松。
記者也發(fā)現(xiàn)了一些獨特的小細節(jié)。病床是一體成型,沒有任何可拆卸的螺絲等配件;墻面上的插座都上了鎖,墻角安裝了防撞軟包;洗手池上方的鏡子是塑料材質的亞克力板,窗戶安裝的都是鋼化玻璃,整個病區(qū)基本看不到任何銳器。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,這里的飲水機只提供溫水,用手去接也不會燙到;桌椅都額外加重了,不容易拎起來,以防患者急性發(fā)作時傷到自己或他人。
在走廊盡頭,有一個特殊的封閉式病房,但沒有患者入住。趙金龍介紹,這是一個觀察病房,相當于“中轉站”,正處于疾病急性期、易激惹的新入院患者,以及有自傷或傷害他人行為、需執(zhí)行保護性約束的患者,需入住這個病房。護理人員會在門外24小時看護,通常觀察、治療一周左右就可轉到普通病房。
病區(qū)內還設有活動大廳和露臺,每天都會組織活動,比如安排家屬探視、打乒乓球、看電視、做手工、做冥想、辦晚會等。探訪當天,大廳內擺放著患者們手工制作的折紙冰激凌,看起來頗為可口。
記者探訪期間,病區(qū)內的患者情緒平穩(wěn)、走動自由,讓人難以聯(lián)想到他們是精神疾病患者。但趙金龍表示,“在病房里,必須時刻警惕”,平常人可能很難想象,一根牙簽、一個曲別針、一小瓶花露水、一個紐扣、超過20厘米的充電線,在患者眼中就是“脫離痛苦”的工具,曾經就有一位患者試圖用衛(wèi)生間的隔斷自縊。因此,即使患者病情平穩(wěn),護士也要每隔30分鐘全面巡視一次,患者去衛(wèi)生間也要跟隨。
床位翻倍,仍在滿負荷運轉
北京安定醫(yī)院抑郁癥治療中心十二病區(qū)主任、主任醫(yī)師史曉寧告訴《生命時報》記者,精神科病房并不恐怖。確實有不少患者最初是非自愿入院,請求“放棄我吧,我太痛苦了”,拒絕服藥或檢查,甚至拒絕溝通。但這都是疾病在作祟,待治療后痛苦逐漸減輕,患者開始感受到醫(yī)護的關愛,便會逐漸打破自我封閉的狀態(tài),配合度就很高??梢哉f,必要情況下,入院治療是抑郁患者的解藥。但現(xiàn)實問題是,并非全部有需求的患者都能住進病房、接受治療。
一是醫(yī)療資源緊缺。史曉寧告訴記者,北京安定醫(yī)院抑郁癥治療中心的床位從最初兩個病區(qū)120張床位,發(fā)展成5個病區(qū)約300張床位,增長迅速,但仍處于滿負荷運轉狀態(tài)。主要因為,收治的都是疑難重癥患者,床位很難實現(xiàn)快速周轉。此外,國內三甲綜合醫(yī)院開設精神科病房的比例很低,基層醫(yī)院診療水平參差不齊,當患者大量涌入三甲精神專科醫(yī)院時,門診和住院需求都很難全部滿足。
二是治療周期漫長。一般外科手術,患者可在一周內出院,而抑郁癥的治療則周期更長,而且病情易復發(fā),復發(fā)率高達50%~85%,不是情緒好轉就可以停止治療、出院。為防復發(fā),臨床倡導全病程治療,包括急性期(8~12周)、鞏固期(4~9個月)和維持期(2~3年),住院時間通常為一個月,甚至更長時間。
三是藥物起效較慢。精神科藥物的特點是起效慢,需10~14天才能起效,4~6周才能充分顯效。但若效果不明顯、患者不耐受、副作用大,或需換藥,至少還需下一個10~14天。而且,抑郁癥成因復雜,心理因素、社會因素,甚至是軀體疾病的影響,都可能讓治療不順利,需要醫(yī)護充分的觀察、分析和評估,這些都會增加住院時間。
消除對精神疾病診療的偏見
實際上,不只是抑郁病房,整個精神科“住院難”問題都亟待解決。專家認為,未來可從三方面著手。
加強專科建設。需加強綜合性醫(yī)院、基層精神衛(wèi)生機構中精神科、心理科的病房建設和服務能力,實現(xiàn)擴病區(qū)、增床位,尤其是針對伴有嚴重軀體疾病、懷孕等特殊情況的抑郁癥患者。同時,需加強專業(yè)精神科醫(yī)生的培養(yǎng),提升整體專業(yè)能力,確?;颊咴诨鶎泳湍鼙话l(fā)現(xiàn)、被正確診斷和規(guī)范治療。
發(fā)力機制研究。史曉寧表示,得益于治療理念更新和新藥物、新技術的發(fā)展,抑郁癥患者的急性期住院時間一直在縮短,平均住院周期已縮短到27天左右,且后續(xù)鞏固治療、康復治療已能轉移至門診進行。但同時,重癥、疑難抑郁癥患者的治療仍有困難,未來仍需加大對精神疾病發(fā)病機制和新型治療技術的研發(fā),從經驗式治療向精準治療發(fā)展,更加有的放矢。
讓住院不再猶豫。史曉寧強調,住院難是一大現(xiàn)實問題,但國內抑郁癥患者診斷率低、治療率低的情況也需改善,大量患者依然面臨病恥感強、服藥依從性低、復發(fā)率高的問題。對此,公眾需提升對包括抑郁癥在內的精神疾病的認知,打破對于精神疾病診療的刻板印象和偏見,讓真正有需要的群體在入住病房時不再猶豫?!?